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供稿单位:高职研究所 查看人次:4131 发布日期:2017-05-04 分享到: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总数达1048万,几乎占据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占比41.2%)。可以说高职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按照长期以来需求侧改革的思路,高职教育也面临着在短期内规模迅速扩大与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的不对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水平亟待提高以及招生与就业两难等问题的凸显。本文试图结合目前经济领域大力提倡的供给侧改革思路,探索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中的一组基本概念。“侧”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向一边倾斜,即侧重、偏重、着重某一方面”。因此,“需求侧改革”就是“侧重、偏重需求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大政府,小市场”,即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大投入、刺激消费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供给侧改革”就是“侧重、偏重供给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大市场,小政府”,即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要素,促进经济的发展。就经济学领域来说,“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孰劣孰优之分。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之初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较多,这个时候“需求侧改革”所占比重较大。待经济发展较成熟时,则要向“供给侧改革”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消费层次的升级和出口的减少等比较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领导人相继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要继续从供需两侧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规划要把创新驱动放在核心位置”。因此“供给侧改革”是中央对我国经济形式准确判断后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决策,也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它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审视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高职教育,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带动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如前所述,近年来在需求侧主导下的高职教育通过扩大学校规模、不断增加投入、扩大学科门类、积极聘任教师,降低招生门槛,扩大学生数等方式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在需求侧主导下的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效果不佳。由于受传统的需求侧改革的影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重外在的规模数量,轻内涵发展质量、重校园建设硬件,轻内部管理改革、重学生技能培养,轻职业素养提升等问题,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相对封闭、滞后,管理水平不高。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相对单一、僵化,缺乏对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如目前对高职学生的实习环节主要采用“订单班”“顶岗实习”等方式,由于没有稳定的校企合作利益关系,学生很难接触到企业比较先进的技术,从而导致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差距较大,人才培养质量效果不佳。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在科研、技术开发等方面自身发展不足,所以一般很难给企业提供优质的中高端继续教育培训、技术支持等职工再教育、科研服务,因此其社会服务能力也亟待提高。
2.高职教育结构体系不合理吸引力不强。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看成是“二流教育”“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选择高职院校是一种被迫选择。实际上,在现行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下高职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强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高职教育类型特征不突出、结构层次不全,往往也被称为“断头教育”,没有上升和发展渠道,按照国际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完整的高职教育应分为专科高职教育、本科高职教育、研究生高职教育等几种不同层次,但现有政策将高职教育限于专科层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颁布,引导和鼓励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本科高职教育,但因为办学理念和定位的不同,本科院校往往积极性不高,效果也很不明显,积极性高的高职院校因政策原因想举办本科高职教育而不得,因此高职教育上升贯通模式一直没有被打通,这种结构性矛盾,已成为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3.高职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措施不够。高职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类教育,本应积极服务对接产业和地方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但目前受高职院校自身条件和上级有关部门信息资源的限制,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开展的并不理想,往往是什么专业热门大家就一哄而上,什么专业短期类较冷门,就减少招生规模、甚至停招,而并没有很好的依据当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总体的专业优化设置。另外,师资队伍作为发展高职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重要支柱,从政策支持力度来看,给与学校的经费和自主权还不够,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的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的双向交流锻炼的渠道还不完善,学校在招收企业技能大师等方面的也还缺少一定的政策支持。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实践的实训基地也普遍存在建设主体单一、区域共享度不高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锻炼技能不完整,缺乏连续性,更难接触到当前企业的中高端技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够。
4.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活力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激发高职教育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校企合作双方权力和义务不明确,政府缺乏统一宏观的调控,校企合作“校方热、企业冷”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另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紧密,师资力量尤其“双师”教师研发能力不强,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也是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办学主体单一也是导致其活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举办形式主要就两种,要么公办、要么民办,这种非公即私的办学体制使得社会和企业资本很难真正融入公办高职院校中,这实际也是一种长期在需求侧主导下,高职院校管理者的一种心态。尽管国家层面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支持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高职教育,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部分民办高职院校通过吸引国有资产投资很好的实现了升格为本科的目标,公办高职院校鉴于产权的归属、资产配置、权利所属等原因持观望态度的较多,也仅有部分高职院校在二级欧宝平台app苹果版 层面与企业合作举办二级欧宝平台app苹果版 ,真正校级层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几乎没有。
三、供给侧改革思路下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举措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也正处在重要发展转型期,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组织实施了“产教融合发展工程”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优质高职校”建设等一系列内涵建设项目,有力的推动了高职教育发展。在供给侧改革思路下高职教育要想取得长足发展,还应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发展转变到注重质量、结构和效益上来。
1.聚焦内涵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必须突出实践性、职业性的特点,而传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的合作,因为没有利益互动的长效机制,对学生的实际锻炼作用也不大。因此要改革传统以学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推行“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围绕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共同实施考核评价,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先进性、应用型,毕业后能立马上手为企业所用。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职业技能为标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同时注意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通用技能培养,突出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育,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终还是要依靠教师。而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双师”水平不高。相比于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澳大利亚对教师实践要求必须始终保持“当前性”的技术水平,我们必须建设一支既有高水平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掌握“当前性”技术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密切校企联系,建立人员双向互动机制,既将掌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精通行业企业技术技能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引进学校兼职或全职教学,传授学生最先进的技术,又通过定期下企业、进企业挂职等方式将学校教师交流至生产一线,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不断更新其知识结构,从而保证其所教技术的前沿性,同时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及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工作,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也可以很好的锻炼自身科研实践能力,很好的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2.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根据UNESCO公布的2011年《国际教育分类法》(ISCED2011),对高等教育进行的定义,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除了有专科层次,还应有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而目前国内倾向于将高职教育看成一个层次即专科层次,没有很好的打通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通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往往被社会上看成是“断头教育”“没有发展潜力的教育”,这也是当前高职教育对学生及其家长吸引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家层面的导向是本科办高职,201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但实际运行中本科院校积极性不高,2015年天津中德职业技术欧宝平台app苹果版 转型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可以说成为国内高职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破冰之举”。因此,按照供给侧改革思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及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同时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我们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畅通专科、本科、硕士、博士4个层次的高职教育,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要鼓励办学质量高、办学实力强、社会口碑好的高职院校,突破体制机制的阻碍,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使高职办本科和本科办高职呈现“齐头并进”“并驾齐驱”的态势,这样既可激活高职教育优质存量,又可增加应用技术大学的增量,很好的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办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需要。
3.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服务地方能力
按照供给侧改革思路,高职教育必须精准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面对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部分高职院校热衷于扩大专业规模,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导致人才培养成效低、无特色,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的要求。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优化专业结构,对应产业行业要求,对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供给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绑定,真正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发展变化,促进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同时还要打通专业壁垒,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要根据生产性服务业跨界发展以及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趋势要求,注意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职业院校打破传统专业界限,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增强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等通识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跨界复合能力,探索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以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专业预警机制,鼓励高职院校瞄准智能制造、物联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型产业,根据产业需求及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对不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的过时专业及时“关、停、并、转”,对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及时“增、开、合”,最终实现符合产业转型升级调整,服务地方发展。
4.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是坚持创新发展,面对近几年生源的持续减少和高职院校办学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职院校应探索体制机制的改革,注重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调动和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也明确提出,“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最优化,就应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可以先从二级欧宝平台app苹果版 探索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发展和运行模式,从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办学,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另一方面,吸引行业、企业来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也要政府层面出台相关的“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明确几方的责权利,设立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落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从而有效解决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层次不高、难以持续、校热企冷等问题,最大化的激发办学活力。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中的一组基本概念。“侧”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向一边倾斜,即侧重、偏重、着重某一方面”。因此,“需求侧改革”就是“侧重、偏重需求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大政府,小市场”,即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大投入、刺激消费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供给侧改革”就是“侧重、偏重供给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大市场,小政府”,即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要素,促进经济的发展。就经济学领域来说,“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孰劣孰优之分。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之初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较多,这个时候“需求侧改革”所占比重较大。待经济发展较成熟时,则要向“供给侧改革”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近40年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消费层次的升级和出口的减少等比较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领导人相继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要继续从供需两侧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规划要把创新驱动放在核心位置”。因此“供给侧改革”是中央对我国经济形式准确判断后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决策,也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它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审视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高职教育,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带动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如前所述,近年来在需求侧主导下的高职教育通过扩大学校规模、不断增加投入、扩大学科门类、积极聘任教师,降低招生门槛,扩大学生数等方式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在需求侧主导下的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效果不佳。由于受传统的需求侧改革的影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重外在的规模数量,轻内涵发展质量、重校园建设硬件,轻内部管理改革、重学生技能培养,轻职业素养提升等问题,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相对封闭、滞后,管理水平不高。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相对单一、僵化,缺乏对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如目前对高职学生的实习环节主要采用“订单班”“顶岗实习”等方式,由于没有稳定的校企合作利益关系,学生很难接触到企业比较先进的技术,从而导致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差距较大,人才培养质量效果不佳。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在科研、技术开发等方面自身发展不足,所以一般很难给企业提供优质的中高端继续教育培训、技术支持等职工再教育、科研服务,因此其社会服务能力也亟待提高。
2.高职教育结构体系不合理吸引力不强。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看成是“二流教育”“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选择高职院校是一种被迫选择。实际上,在现行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下高职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强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高职教育类型特征不突出、结构层次不全,往往也被称为“断头教育”,没有上升和发展渠道,按照国际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完整的高职教育应分为专科高职教育、本科高职教育、研究生高职教育等几种不同层次,但现有政策将高职教育限于专科层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颁布,引导和鼓励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本科高职教育,但因为办学理念和定位的不同,本科院校往往积极性不高,效果也很不明显,积极性高的高职院校因政策原因想举办本科高职教育而不得,因此高职教育上升贯通模式一直没有被打通,这种结构性矛盾,已成为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3.高职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措施不够。高职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类教育,本应积极服务对接产业和地方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但目前受高职院校自身条件和上级有关部门信息资源的限制,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开展的并不理想,往往是什么专业热门大家就一哄而上,什么专业短期类较冷门,就减少招生规模、甚至停招,而并没有很好的依据当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以及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总体的专业优化设置。另外,师资队伍作为发展高职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重要支柱,从政策支持力度来看,给与学校的经费和自主权还不够,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的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的双向交流锻炼的渠道还不完善,学校在招收企业技能大师等方面的也还缺少一定的政策支持。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实践的实训基地也普遍存在建设主体单一、区域共享度不高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锻炼技能不完整,缺乏连续性,更难接触到当前企业的中高端技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够。
4.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活力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激发高职教育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校企合作双方权力和义务不明确,政府缺乏统一宏观的调控,校企合作“校方热、企业冷”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另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紧密,师资力量尤其“双师”教师研发能力不强,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也是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办学主体单一也是导致其活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举办形式主要就两种,要么公办、要么民办,这种非公即私的办学体制使得社会和企业资本很难真正融入公办高职院校中,这实际也是一种长期在需求侧主导下,高职院校管理者的一种心态。尽管国家层面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支持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高职教育,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部分民办高职院校通过吸引国有资产投资很好的实现了升格为本科的目标,公办高职院校鉴于产权的归属、资产配置、权利所属等原因持观望态度的较多,也仅有部分高职院校在二级欧宝平台app苹果版 层面与企业合作举办二级欧宝平台app苹果版 ,真正校级层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几乎没有。
三、供给侧改革思路下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举措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也正处在重要发展转型期,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组织实施了“产教融合发展工程”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优质高职校”建设等一系列内涵建设项目,有力的推动了高职教育发展。在供给侧改革思路下高职教育要想取得长足发展,还应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发展转变到注重质量、结构和效益上来。
1.聚焦内涵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必须突出实践性、职业性的特点,而传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与企业的合作,因为没有利益互动的长效机制,对学生的实际锻炼作用也不大。因此要改革传统以学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推行“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围绕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共同实施考核评价,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先进性、应用型,毕业后能立马上手为企业所用。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职业技能为标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同时注意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通用技能培养,突出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育,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终还是要依靠教师。而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双师”水平不高。相比于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澳大利亚对教师实践要求必须始终保持“当前性”的技术水平,我们必须建设一支既有高水平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掌握“当前性”技术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密切校企联系,建立人员双向互动机制,既将掌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精通行业企业技术技能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引进学校兼职或全职教学,传授学生最先进的技术,又通过定期下企业、进企业挂职等方式将学校教师交流至生产一线,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不断更新其知识结构,从而保证其所教技术的前沿性,同时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及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工作,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也可以很好的锻炼自身科研实践能力,很好的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2.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根据UNESCO公布的2011年《国际教育分类法》(ISCED2011),对高等教育进行的定义,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除了有专科层次,还应有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而目前国内倾向于将高职教育看成一个层次即专科层次,没有很好的打通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通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往往被社会上看成是“断头教育”“没有发展潜力的教育”,这也是当前高职教育对学生及其家长吸引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家层面的导向是本科办高职,201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但实际运行中本科院校积极性不高,2015年天津中德职业技术欧宝平台app苹果版 转型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可以说成为国内高职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破冰之举”。因此,按照供给侧改革思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及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同时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我们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畅通专科、本科、硕士、博士4个层次的高职教育,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要鼓励办学质量高、办学实力强、社会口碑好的高职院校,突破体制机制的阻碍,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使高职办本科和本科办高职呈现“齐头并进”“并驾齐驱”的态势,这样既可激活高职教育优质存量,又可增加应用技术大学的增量,很好的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办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需要。
3.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服务地方能力
按照供给侧改革思路,高职教育必须精准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面对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部分高职院校热衷于扩大专业规模,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导致人才培养成效低、无特色,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的要求。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优化专业结构,对应产业行业要求,对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供给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绑定,真正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发展变化,促进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同时还要打通专业壁垒,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要根据生产性服务业跨界发展以及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趋势要求,注意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职业院校打破传统专业界限,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增强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等通识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跨界复合能力,探索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以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专业预警机制,鼓励高职院校瞄准智能制造、物联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型产业,根据产业需求及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对不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的过时专业及时“关、停、并、转”,对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及时“增、开、合”,最终实现符合产业转型升级调整,服务地方发展。
4.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是坚持创新发展,面对近几年生源的持续减少和高职院校办学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职院校应探索体制机制的改革,注重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调动和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也明确提出,“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最优化,就应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可以先从二级欧宝平台app苹果版 探索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发展和运行模式,从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办学,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另一方面,吸引行业、企业来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也要政府层面出台相关的“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明确几方的责权利,设立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落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从而有效解决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层次不高、难以持续、校热企冷等问题,最大化的激发办学活力。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