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德国“双元”职业教育解密
工匠精神——德国“双元”职业教育解密
供稿单位:高职研究所 查看人次:3761 发布日期:2016-10-31 分享到:
熊火金,德国开姆尼兹工业大学博士,德国F+U(艾辅佳优)国际教育集团亚洲合作部主管,兼任国内多所高职院校特聘教授以及职业教育集团顾问。在国内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先后在《中国青年报》《现代教育论坛》《社会观察》撰文呼吁加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已出版《职业教育集团化比较研究》等书籍。
■珠玑妙语
★工匠精神包含了很多人类美好的品质,比如专注、精益求精等,承载了我们很多美好的愿景,呼唤着全社会的人都来参与。
★双元体系在整个德国是一致的。质量由行业协会监控,学生跟企业签合同,最后也是行业协会发证。
★德国人做职业教育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给他点亮蜡烛”,这是我们做职业预备教育很重要的内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四分之三是由企业完成的,四分之一是由学校完成的。
★中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出口,这个孩子一定要找到工作。但是进来的是什么人?怎么把他扶上一个台阶,让他主动学习,让他成为一个社会人,这是我们缺乏的。
★谈工匠精神还要强调有社会性。靠单一学校做职业教育不太现实,靠一个学校开发各种各样的精品课程劳民伤财,学校了解的东西确实有限,好的学校牵头可以,肯定要结合很多家企业,或者很多家行业协会才能集团化发展。
★职业教育有个基层性问题,德国职业教育守住的一条底线是,不管你如何争取优秀,最低标准不能动摇。
◆理解工匠精神
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很多新闻媒体对工匠精神作了解读。我查了很多资料,有的对工匠精神的解读说是对职业的一种态度,就是精神理念,是人类优秀的素质,去精英化的职业道德。我觉得工匠精神包含了很多人类美好的品质,比如专注、精益求精等,承载了我们很多美好的愿景,呼唤着全社会的人都来参与。
今天讲的工匠这个词的含义跟我们以前谈的工匠是两个概念。职业教育首当其冲就是要培养工匠,理解工匠精神对我们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启发、一种鼓励。
职业性包括道德标准、规范、知识、技能、经验等
有人问工匠精神怎么翻译?对应工匠精神,国外很难有合适的词,它的语义有一个文化背景问题。在德国谈工匠精神,德国人很难理解,因为它有另外一种表达,首先叫技能培训,你要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就需要一个职业化的过程。最后才是职业性,Professionalitat,这个词包括了很多,比如道德标准、规范、知识、技能、经验等。
从2004年开始,我开始关注德国的职业性这个词。有一次,有一批中国厨师在德国参加西厨培训,德国地方酒店请他们在烹饪中餐方面做一些示范、交流。当时很多记者感兴趣,纷纷过去采访。不久,当地记者不去了。原来,我们的厨师工作过的地方一片狼藉,整个厨房清洁要花一个星期。我们的厨师能够把饭做得确实很好吃,但是之前、之后的顺序都有问题。
我回国之前,德国办公室请两个人来装窗帘,一对老夫妇过来了,男的用电钻打一个孔,女的就用小小的吸尘器把钻孔的垃圾吸走,窗帘装完,干干净净走人。德国人经常会说,做这个事情,你能不能更职业一点,中国讲工匠精神除了知识技能以外,会强调我们的工作态度是什么样的?关于工匠精神会强调中德两国确实可以对比。
◆双元制
是非常复杂的体系
德国的工匠精神是怎么培养的,这里面一定会涉及职业教育的问题,我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帮助大家对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德国职业教育标准
德国的职业教育标准有两样东西很值得我们学习。第一,透明性。比如3年技师培训,这个人的能力包括经验到什么程度是透明的。企业要用一个人,通过看这个人接受过什么职业教育,就可以判断他能干什么,这一点很厉害。
第二,可比性。无论你在哪家学校接受过职业教育,能力、质量是可比的。
德国把标准先制订好,第一套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比如企业培训就有一个全国性的框架指导计划,每一年要培训什么,要做什么项目。所有的培训都会重视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环境的问题,第二个关于劳动法等法律的问题,第三个如何跟人打交道等问题。这套体系在整个德国是一致的。质量由行业协会监控,学生跟企业签合同,最后由行业协会发证。
国内很多企业包括集团都很有钱,有人找到我说,想在中国推广德国的职业教育,想收购德国职业教育机构,我就问,你收购什么?如果要收购学校,哪家学校都是一样的,标准是国家统一的,材料是全社会公开的,你要用自己拿就行。
第二套标准是学校的框架性教学计划。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由各个州制定法律。中国过去10年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但是老师都喊累,有很多种原因,一种累是中国的老师要开发课程,老师掌握的资源就那么多,要让授课老师到处求人家开发课程,说服力有多大?德国这些东西有专门的一套体系在弄,大家对它很尊重,这是质量方面的东西。
为什么德国采取双元制?德国有一个建构理论是,第一,我们的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对待世界的理解是主观的。第二,学习是人主动去构建不同的知识体系,靠灌输是不行的。第三,决定学生行为的东西是他对某件东西的喜好。在德国双元制里,核心是学生要喜欢这个事情,要想办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你。把学生当工具还是当作一个人是两个概念,建构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德国职业教育分布
简单介绍一下德国教育体系。德国首先有一个普通教育,6岁上学,10岁左右开始分流到不同的中学去。德国各个州决定学制,各个州有自己的立法权。德国职业教育包括双元制教育,还有不是双元制的,有点像我们的职业高中,也有全日制学校体制的职业教育。
2008年,德国职业教育的50%属于双元制教育,18%左右是一种全日制学校教育,但跟中国全日制不一样,德国很注意学生的实践环节。还有百分之三十几的过渡阶段的职业教育。在德国,学校阶段就把孩子分流了,这就意味着读职业教育的孩子很多人对未来也不是很确定。要做几件事情,一是职业指导,二是对那些能力不够的,有一个预备年。三是小范围的预备课程。四是校外培训。
职业指导是双元制职业教育里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德国,职业指导老师由劳动局统一配备,专门做指导教育。首先老师对德国各个地方每年劳动的情况数据要掌握;第二,职业培训内容要有资料,这些资料都是挂在网上的,他要跟学生介绍,当地需要什么人,有些什么培训岗位,介绍学生到企业做见习。
关于预备年。德国职业教育跟我们的职业教育不一样。首先是企业来招聘,各个企业挑完以后,剩下的人怎么办?要么到全日制的职业学校去,要不就是到劳动局,劳动局就说,你没有书读,首先给你做个测评,看你适合哪个方面,我给你推荐到哪个职业学校里面呆一年,这一年就是预备年,学费都是国家出,开一些公共课、实践课、专业理论课、选修补习课,把孩子补到可以进入到企业的水平。
当企业招人的时候,学校或劳动局就像嫁女儿一样,把学生好好包装,希望能够有企业招他。德国学职业教育的很多家庭,都是有比较多的社会问题的家庭,单亲、父母失业,或者说移民子弟等。首先要给这帮孩子提供预备课程,包括各项分析,怎么写求职信,怎么沟通,怎么打电话咨询,最终的目的还是帮助他们找到工作。
德国人做职业教育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给他点亮蜡烛”,这是我们做职业预备教育很重要的内容。
职业教育主要由企业完成
我们很难学的一样东西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四分之三的部分是由企业完成的,四分之一的部分由学校完成。我们学习职业教育都是到德国的职业学校参观,回来都是研究怎么改变相关课程,我们只是学了学校这一块,只是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四分之一的部分。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里,获得两个证书,企业培训由行业协会发给职业资格证书,那是他的饭碗,有了这个证书,很少会失业。学校证书可以贴在墙上,用处不大。
双元制就是两个元素,里边有很多内在联系。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真实的环境,学校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法,是一种知识体系。在企业里面就是一个真实的场景,学生要学会的就是实际生活,是整体教育,不是拆成一块一块的。要想让两样东西结合,产生化学反应,一开始要做好各种各样的铺垫。
德国是法治国家,实施双元制有法律保障。学校参照州的教学教育法,联邦公法是职业教育法,大家有法可依。学生要跟企业签订合同,合同到行业协会备案,考试由行业协会主办。任何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都不是考试单位。
中国校企合作很难,关键是企业不配合。德国毕竟是市场经济,不能说国家有什么政策逼着企业干什么,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参与双元制培训,只有大概20%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大企业会多一点,小企业就少一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大头还是企业出的,300多亿欧元的投入,270多亿是企业出的。企业为什么做这些?来源于德国的特殊环境。从人力资源角度说,这个方面企业承担什么责任,有什么权益,这个孩子要怎么培训,人怎么配备,让我的培训师到哪里培训,这些事情走下来大概要花多少费用,期待这个人干什么,这是企业积极参与培训很重要的东西,除了所谓的社会责任感,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德国招聘个人费用很高,开除一个人费用也很高。德国保护劳动者,不保护老板,企业老板下个月不要这个人,雇员可以到劳动局告老板,这是很大的成本,对企业来讲,培养一个人花钱,但是比请错一个人要节省很多钱。即便如此,德国企业参与这一块也并不像中国杂志报道的有那么强烈的意愿。
双元制面临很多困难
双元制面临很多困难,比如经济越发达,岗位要求越高。很多经历过职业教育的学生达不到岗位要求。学生不怎么爱吃苦,都希望进入白领阶层,出入于高楼大厦,不愿意做太辛苦的工作。在德国也出现有岗位没人愿意做,有些人又没有合适的岗位这样一种反差。
德国的老龄化造成了年轻一代不足。两德合并以来,德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很厉害,尤其是德国东部,中小学大量关闭,因为没有人。欧盟一体化给德国的职业教育带来很大冲击,从东欧国家来的便宜的工人,有些受过很多教育,本科生还愿意从事扫地,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在东部的实训室,请一个德国的物业管理,大概3000欧元,波兰人来了之后,只给1500欧元,一体化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冲击很大。
对学术教育的追求普遍性逐渐在增长,双元制在逐渐萎缩。欧盟一体化后,学分可以互认,学生都想要本科文凭,这样可以随便申读其他国家的硕士等。德国想像英国那样打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通道,德国有些搞职业教育的人士觉得这个做法有灾难性。职业教育跟高等教育融合,很大程度上会被高等教育吞掉,这是趋势问题,现在的职业教育框架对德国职业教育肯定会造成冲击。有的德国人悲观地认为,2020年读高等教育的比例会超过读职业教育的比例。
◆可资学习
借鉴的部分
导向教育很重要
对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我们应该借鉴什么?我感觉只能说某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体系完全移植过来不太可能。
职业教育的导向预备教育很重要。很多大学教授认为,实施工程师教育在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太晚了,德国小学生很早开始动手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一直到不久前,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学习的孩子很多都有企业实习经历,导向教育介入得很早,让小孩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
中学阶段更有针对性。比如11年级文理中学的学生,很早就要到企业实习,要选择读什么专业,每个学期有1到2周时间从事社会实践。一般来讲,要求学生自己找一家企业实习,了解这个行业是干什么的。还有一个学期叫社会认识,一般是鼓励孩子去一些社会服务部门,比如养老院、敬老院,包括一些社工机构,让学生了解这个社会是什么。
如果10年级毕业,9年级的学生必须有两周左右到企业见习,为什么?因为企业招人,你想读一个好的职业,首先对这个企业应该了解,先做实践,不要工资,企业当然开心。你来了之后,我教一些简单的事情给你,派人跟你简单讲一下,每天跟着我们来做一点事情。觉得你合适,我们明年有实习岗位招人,你过来就可以了,导向教育做得很好。
中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出口,这个孩子一定要找到工作。但是进来的是什么人?怎么把他扶上一个台阶,让他主动学习,让他成为一个社会人,不是成为一个只能学习的人,首先要让他有准备,这是我们缺乏的。
建立公共实训平台
讲到公共实训平台,搞职业教育的人都知道,现在的高新技术很发达,德国人很羡慕我们,说我们的职业学校设备比德国的职业机构好太多。德国人经常问,这些设备的使用率是多少?几千万的设备每年的维护费一两百万元,怎么维护?学校舍不舍得让学生使用这些东西,你这个专业有多少学生等。
现在很多学校买五轴的机床,买最先进的。问题来了,这部机器一年能开几次,开完这部机器以后,首先要检测设备,检测房在哪里?德国大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中心,中小企业培训可以满足几个模块,但是有一些模块满足不了,怎么办?有一个实现的办法,就是由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实训平台。一些企业满足不了的东西,我可以帮你,你只要做好自己核心的东西就可以了。公共实训平台能满足很多不断发展的设备的需求,还得养得起必要的人员,一般学校养不起懂高新技术的人,他有能力肯定到企业去了,赚的比学校多。
谈工匠精神还要强调社会性。靠单一学校做职业教育不太现实,靠一个学校开发各种各样的精品课程劳民伤财,学校了解的东西确实有限,好的学校牵头可以,肯定要结合很多家企业,或者很多家行业协会才能集团化发展。中国搞集团化发展也有大概十几年,我参加过很多集团发展的成立仪式,一年以后,或者几年以后,很多都无声无息了。我们不能因为问题就怀疑集团化发展方式的正确性,我们可能需要找更多的比较好的途径,或者一些措施来推进它。
不能靠锦标导向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避不开的话题,尤其是现在。我们过去谈到的工匠精神就是大国工匠,但对一般人来讲可望而不可即。职业学校培养工匠,搞竞赛,当然是好事,但这种导向、排名很可怕。我知道拿奖牌对学校有宣传作用,但那是经营层面,对办职业教育来讲,几个奖牌不能代表职业教育水平一定很高,就怕一“匠”功成万骨枯,1个人拿了个奖牌,结果有可能10个到几十个学生得不到实训机会。
关于学生学习动力问题,可能跟国内传统有关系。我同一些中学生交流,发现很多中学生的动机来自于学生排名,来自于老师奖励,一旦这个没有了,学习动力就没有了。我很担心我们的技能竞赛,如果学生拿不到奖牌,校长还会重视他吗?回到工匠精神,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树一个楷模可以,但是千万不能以这个来取代对大范围技能提高的要求。
高标准导向,孩子要守住底线。我们需要工匠精神,谁也不会反对。很多学生想成为优秀的人,能养家,可以治国平天下。但是职业教育有个基层性问题,如果没有底线追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能高到什么程度去?如果仅仅成就一个工匠,要牺牲一百个其他潜在工匠,我们还要不要做这个牺牲?从事职业教育,我们要保住最高标准导向,还是要保住最低标准?最低的标准又在哪里?
德国职业教育守住的一条底线是,不管你如何争取优秀,最低标准不能动摇,西门子可以有你的最高标准要求,但是你搞欧宝官方体育app下载ios 要拿到我的证书,至少证明这个学生达到了最低标准。所有普通工匠要守住他的行业标准,我们要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职业教育往高大上方面发展当然有好处,为了未来的发展,办本科班,研究生班都可以,但是职业教育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很多读职业教育的人承载着家庭的负担,要靠他养家糊口,职业教育当然要往高的方向引导,但是我们要保证先给他们一个饭碗,能养活他自己,养活一个家,不给社会带来任何负面的东西,职业教育因此功德无量。一句话来概括,职业教育是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教育。
(来源:光明日报)
■珠玑妙语
★工匠精神包含了很多人类美好的品质,比如专注、精益求精等,承载了我们很多美好的愿景,呼唤着全社会的人都来参与。
★双元体系在整个德国是一致的。质量由行业协会监控,学生跟企业签合同,最后也是行业协会发证。
★德国人做职业教育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给他点亮蜡烛”,这是我们做职业预备教育很重要的内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四分之三是由企业完成的,四分之一是由学校完成的。
★中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出口,这个孩子一定要找到工作。但是进来的是什么人?怎么把他扶上一个台阶,让他主动学习,让他成为一个社会人,这是我们缺乏的。
★谈工匠精神还要强调有社会性。靠单一学校做职业教育不太现实,靠一个学校开发各种各样的精品课程劳民伤财,学校了解的东西确实有限,好的学校牵头可以,肯定要结合很多家企业,或者很多家行业协会才能集团化发展。
★职业教育有个基层性问题,德国职业教育守住的一条底线是,不管你如何争取优秀,最低标准不能动摇。
◆理解工匠精神
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很多新闻媒体对工匠精神作了解读。我查了很多资料,有的对工匠精神的解读说是对职业的一种态度,就是精神理念,是人类优秀的素质,去精英化的职业道德。我觉得工匠精神包含了很多人类美好的品质,比如专注、精益求精等,承载了我们很多美好的愿景,呼唤着全社会的人都来参与。
今天讲的工匠这个词的含义跟我们以前谈的工匠是两个概念。职业教育首当其冲就是要培养工匠,理解工匠精神对我们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启发、一种鼓励。
职业性包括道德标准、规范、知识、技能、经验等
有人问工匠精神怎么翻译?对应工匠精神,国外很难有合适的词,它的语义有一个文化背景问题。在德国谈工匠精神,德国人很难理解,因为它有另外一种表达,首先叫技能培训,你要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就需要一个职业化的过程。最后才是职业性,Professionalitat,这个词包括了很多,比如道德标准、规范、知识、技能、经验等。
从2004年开始,我开始关注德国的职业性这个词。有一次,有一批中国厨师在德国参加西厨培训,德国地方酒店请他们在烹饪中餐方面做一些示范、交流。当时很多记者感兴趣,纷纷过去采访。不久,当地记者不去了。原来,我们的厨师工作过的地方一片狼藉,整个厨房清洁要花一个星期。我们的厨师能够把饭做得确实很好吃,但是之前、之后的顺序都有问题。
我回国之前,德国办公室请两个人来装窗帘,一对老夫妇过来了,男的用电钻打一个孔,女的就用小小的吸尘器把钻孔的垃圾吸走,窗帘装完,干干净净走人。德国人经常会说,做这个事情,你能不能更职业一点,中国讲工匠精神除了知识技能以外,会强调我们的工作态度是什么样的?关于工匠精神会强调中德两国确实可以对比。
◆双元制
是非常复杂的体系
德国的工匠精神是怎么培养的,这里面一定会涉及职业教育的问题,我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帮助大家对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德国职业教育标准
德国的职业教育标准有两样东西很值得我们学习。第一,透明性。比如3年技师培训,这个人的能力包括经验到什么程度是透明的。企业要用一个人,通过看这个人接受过什么职业教育,就可以判断他能干什么,这一点很厉害。
第二,可比性。无论你在哪家学校接受过职业教育,能力、质量是可比的。
德国把标准先制订好,第一套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比如企业培训就有一个全国性的框架指导计划,每一年要培训什么,要做什么项目。所有的培训都会重视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环境的问题,第二个关于劳动法等法律的问题,第三个如何跟人打交道等问题。这套体系在整个德国是一致的。质量由行业协会监控,学生跟企业签合同,最后由行业协会发证。
国内很多企业包括集团都很有钱,有人找到我说,想在中国推广德国的职业教育,想收购德国职业教育机构,我就问,你收购什么?如果要收购学校,哪家学校都是一样的,标准是国家统一的,材料是全社会公开的,你要用自己拿就行。
第二套标准是学校的框架性教学计划。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由各个州制定法律。中国过去10年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但是老师都喊累,有很多种原因,一种累是中国的老师要开发课程,老师掌握的资源就那么多,要让授课老师到处求人家开发课程,说服力有多大?德国这些东西有专门的一套体系在弄,大家对它很尊重,这是质量方面的东西。
为什么德国采取双元制?德国有一个建构理论是,第一,我们的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对待世界的理解是主观的。第二,学习是人主动去构建不同的知识体系,靠灌输是不行的。第三,决定学生行为的东西是他对某件东西的喜好。在德国双元制里,核心是学生要喜欢这个事情,要想办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你。把学生当工具还是当作一个人是两个概念,建构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德国职业教育分布
简单介绍一下德国教育体系。德国首先有一个普通教育,6岁上学,10岁左右开始分流到不同的中学去。德国各个州决定学制,各个州有自己的立法权。德国职业教育包括双元制教育,还有不是双元制的,有点像我们的职业高中,也有全日制学校体制的职业教育。
2008年,德国职业教育的50%属于双元制教育,18%左右是一种全日制学校教育,但跟中国全日制不一样,德国很注意学生的实践环节。还有百分之三十几的过渡阶段的职业教育。在德国,学校阶段就把孩子分流了,这就意味着读职业教育的孩子很多人对未来也不是很确定。要做几件事情,一是职业指导,二是对那些能力不够的,有一个预备年。三是小范围的预备课程。四是校外培训。
职业指导是双元制职业教育里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德国,职业指导老师由劳动局统一配备,专门做指导教育。首先老师对德国各个地方每年劳动的情况数据要掌握;第二,职业培训内容要有资料,这些资料都是挂在网上的,他要跟学生介绍,当地需要什么人,有些什么培训岗位,介绍学生到企业做见习。
关于预备年。德国职业教育跟我们的职业教育不一样。首先是企业来招聘,各个企业挑完以后,剩下的人怎么办?要么到全日制的职业学校去,要不就是到劳动局,劳动局就说,你没有书读,首先给你做个测评,看你适合哪个方面,我给你推荐到哪个职业学校里面呆一年,这一年就是预备年,学费都是国家出,开一些公共课、实践课、专业理论课、选修补习课,把孩子补到可以进入到企业的水平。
当企业招人的时候,学校或劳动局就像嫁女儿一样,把学生好好包装,希望能够有企业招他。德国学职业教育的很多家庭,都是有比较多的社会问题的家庭,单亲、父母失业,或者说移民子弟等。首先要给这帮孩子提供预备课程,包括各项分析,怎么写求职信,怎么沟通,怎么打电话咨询,最终的目的还是帮助他们找到工作。
德国人做职业教育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给他点亮蜡烛”,这是我们做职业预备教育很重要的内容。
职业教育主要由企业完成
我们很难学的一样东西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四分之三的部分是由企业完成的,四分之一的部分由学校完成。我们学习职业教育都是到德国的职业学校参观,回来都是研究怎么改变相关课程,我们只是学了学校这一块,只是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四分之一的部分。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里,获得两个证书,企业培训由行业协会发给职业资格证书,那是他的饭碗,有了这个证书,很少会失业。学校证书可以贴在墙上,用处不大。
双元制就是两个元素,里边有很多内在联系。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真实的环境,学校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法,是一种知识体系。在企业里面就是一个真实的场景,学生要学会的就是实际生活,是整体教育,不是拆成一块一块的。要想让两样东西结合,产生化学反应,一开始要做好各种各样的铺垫。
德国是法治国家,实施双元制有法律保障。学校参照州的教学教育法,联邦公法是职业教育法,大家有法可依。学生要跟企业签订合同,合同到行业协会备案,考试由行业协会主办。任何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都不是考试单位。
中国校企合作很难,关键是企业不配合。德国毕竟是市场经济,不能说国家有什么政策逼着企业干什么,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参与双元制培训,只有大概20%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大企业会多一点,小企业就少一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大头还是企业出的,300多亿欧元的投入,270多亿是企业出的。企业为什么做这些?来源于德国的特殊环境。从人力资源角度说,这个方面企业承担什么责任,有什么权益,这个孩子要怎么培训,人怎么配备,让我的培训师到哪里培训,这些事情走下来大概要花多少费用,期待这个人干什么,这是企业积极参与培训很重要的东西,除了所谓的社会责任感,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德国招聘个人费用很高,开除一个人费用也很高。德国保护劳动者,不保护老板,企业老板下个月不要这个人,雇员可以到劳动局告老板,这是很大的成本,对企业来讲,培养一个人花钱,但是比请错一个人要节省很多钱。即便如此,德国企业参与这一块也并不像中国杂志报道的有那么强烈的意愿。
双元制面临很多困难
双元制面临很多困难,比如经济越发达,岗位要求越高。很多经历过职业教育的学生达不到岗位要求。学生不怎么爱吃苦,都希望进入白领阶层,出入于高楼大厦,不愿意做太辛苦的工作。在德国也出现有岗位没人愿意做,有些人又没有合适的岗位这样一种反差。
德国的老龄化造成了年轻一代不足。两德合并以来,德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很厉害,尤其是德国东部,中小学大量关闭,因为没有人。欧盟一体化给德国的职业教育带来很大冲击,从东欧国家来的便宜的工人,有些受过很多教育,本科生还愿意从事扫地,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在东部的实训室,请一个德国的物业管理,大概3000欧元,波兰人来了之后,只给1500欧元,一体化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冲击很大。
对学术教育的追求普遍性逐渐在增长,双元制在逐渐萎缩。欧盟一体化后,学分可以互认,学生都想要本科文凭,这样可以随便申读其他国家的硕士等。德国想像英国那样打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通道,德国有些搞职业教育的人士觉得这个做法有灾难性。职业教育跟高等教育融合,很大程度上会被高等教育吞掉,这是趋势问题,现在的职业教育框架对德国职业教育肯定会造成冲击。有的德国人悲观地认为,2020年读高等教育的比例会超过读职业教育的比例。
◆可资学习
借鉴的部分
导向教育很重要
对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我们应该借鉴什么?我感觉只能说某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体系完全移植过来不太可能。
职业教育的导向预备教育很重要。很多大学教授认为,实施工程师教育在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太晚了,德国小学生很早开始动手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一直到不久前,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学习的孩子很多都有企业实习经历,导向教育介入得很早,让小孩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
中学阶段更有针对性。比如11年级文理中学的学生,很早就要到企业实习,要选择读什么专业,每个学期有1到2周时间从事社会实践。一般来讲,要求学生自己找一家企业实习,了解这个行业是干什么的。还有一个学期叫社会认识,一般是鼓励孩子去一些社会服务部门,比如养老院、敬老院,包括一些社工机构,让学生了解这个社会是什么。
如果10年级毕业,9年级的学生必须有两周左右到企业见习,为什么?因为企业招人,你想读一个好的职业,首先对这个企业应该了解,先做实践,不要工资,企业当然开心。你来了之后,我教一些简单的事情给你,派人跟你简单讲一下,每天跟着我们来做一点事情。觉得你合适,我们明年有实习岗位招人,你过来就可以了,导向教育做得很好。
中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出口,这个孩子一定要找到工作。但是进来的是什么人?怎么把他扶上一个台阶,让他主动学习,让他成为一个社会人,不是成为一个只能学习的人,首先要让他有准备,这是我们缺乏的。
建立公共实训平台
讲到公共实训平台,搞职业教育的人都知道,现在的高新技术很发达,德国人很羡慕我们,说我们的职业学校设备比德国的职业机构好太多。德国人经常问,这些设备的使用率是多少?几千万的设备每年的维护费一两百万元,怎么维护?学校舍不舍得让学生使用这些东西,你这个专业有多少学生等。
现在很多学校买五轴的机床,买最先进的。问题来了,这部机器一年能开几次,开完这部机器以后,首先要检测设备,检测房在哪里?德国大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中心,中小企业培训可以满足几个模块,但是有一些模块满足不了,怎么办?有一个实现的办法,就是由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实训平台。一些企业满足不了的东西,我可以帮你,你只要做好自己核心的东西就可以了。公共实训平台能满足很多不断发展的设备的需求,还得养得起必要的人员,一般学校养不起懂高新技术的人,他有能力肯定到企业去了,赚的比学校多。
谈工匠精神还要强调社会性。靠单一学校做职业教育不太现实,靠一个学校开发各种各样的精品课程劳民伤财,学校了解的东西确实有限,好的学校牵头可以,肯定要结合很多家企业,或者很多家行业协会才能集团化发展。中国搞集团化发展也有大概十几年,我参加过很多集团发展的成立仪式,一年以后,或者几年以后,很多都无声无息了。我们不能因为问题就怀疑集团化发展方式的正确性,我们可能需要找更多的比较好的途径,或者一些措施来推进它。
不能靠锦标导向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避不开的话题,尤其是现在。我们过去谈到的工匠精神就是大国工匠,但对一般人来讲可望而不可即。职业学校培养工匠,搞竞赛,当然是好事,但这种导向、排名很可怕。我知道拿奖牌对学校有宣传作用,但那是经营层面,对办职业教育来讲,几个奖牌不能代表职业教育水平一定很高,就怕一“匠”功成万骨枯,1个人拿了个奖牌,结果有可能10个到几十个学生得不到实训机会。
关于学生学习动力问题,可能跟国内传统有关系。我同一些中学生交流,发现很多中学生的动机来自于学生排名,来自于老师奖励,一旦这个没有了,学习动力就没有了。我很担心我们的技能竞赛,如果学生拿不到奖牌,校长还会重视他吗?回到工匠精神,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树一个楷模可以,但是千万不能以这个来取代对大范围技能提高的要求。
高标准导向,孩子要守住底线。我们需要工匠精神,谁也不会反对。很多学生想成为优秀的人,能养家,可以治国平天下。但是职业教育有个基层性问题,如果没有底线追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能高到什么程度去?如果仅仅成就一个工匠,要牺牲一百个其他潜在工匠,我们还要不要做这个牺牲?从事职业教育,我们要保住最高标准导向,还是要保住最低标准?最低的标准又在哪里?
德国职业教育守住的一条底线是,不管你如何争取优秀,最低标准不能动摇,西门子可以有你的最高标准要求,但是你搞欧宝官方体育app下载ios 要拿到我的证书,至少证明这个学生达到了最低标准。所有普通工匠要守住他的行业标准,我们要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职业教育往高大上方面发展当然有好处,为了未来的发展,办本科班,研究生班都可以,但是职业教育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很多读职业教育的人承载着家庭的负担,要靠他养家糊口,职业教育当然要往高的方向引导,但是我们要保证先给他们一个饭碗,能养活他自己,养活一个家,不给社会带来任何负面的东西,职业教育因此功德无量。一句话来概括,职业教育是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教育。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