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王瑞祥
各位代表: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分析面临形势,总结2014年工作,明确2015年行业与中机联重点任务,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做好“十三五”起步准备工作,推动机械工业创新发展共同努力。
下面,我代表中机联四届理事会报告工作。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中机联在理事会领导和全体会员共同努力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行业“十二五”规划实施, 按照抓落实、抓创新、抓实效的工作要求,着力在“稳增长、攻高端、夯基础、强管理,促进提质增效升级”的重点工作中做好各项服务。
1、大力促进行业稳定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加强了行业调研和经济运行分析监测,运用重点企业联席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动态。通过定期的经济会商会、专题研讨会等梳理问题,形成意见。通过各种会议、媒体等渠道,提出行业工作建议,引导行业研判形势,健康发展。通过月度、季度报表、分析报告等途径反映诉求,编发各类信息刊物近百期。先后参加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国资委等部门召开的经济运行形势汇报会、分析会、座谈会177次,提出各种建议105条。其中反映的特高压输变电、核电和工程机械“走出去”遇到的困难问题, 清理取消进口欧宝官方体育app下载ios 设备关税减免政策,重点建设项目带头采购国内创新产品等建议,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年来,各协会都加强了调研和经济信息统计监测分析工作。汽车协会荣获工信部表彰;工程机械协会与世界同行合作,为会员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山西机械协会进行了重点企业全面监测;江苏、山东等协会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快速反映,争取政策。各会员企业攻坚克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开拓新市场。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1-11月,机械工业实现了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0.3%;完成主营收入19.93亿元,同比增长9.65%;实现利润总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24%;上缴税金总额7266亿元,同比增长9.34%。几项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工业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有70%的重点产品实现同比增长,西部、东部机械工业继续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全行业继续为稳增长保全局做出了贡献。
2、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围绕行业转型升级的思路部署 ,中机联组织企协、质协、制造工艺、安全卫生、价格协会及政研会等会员单位,先后召开了“强管理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大会”、“文化建设暨机械政研会30年成果展示会”;与教育部联合召开了由教育中心与协会承办、十几家专业协会协办的“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三次活动共有几十家会员单位介绍经验,几百家协(学)会和会员企业出席会议。会上,分别印发了加强企业管理、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行业工作指导意见。在天津机械协会的支持下,组织召开了省(区市)协会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各地转型升级的进展情况,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一年中,在会员单位大力支持下,还牵头成立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联盟,组织了品牌战略推进会、机器人产业推进、产业对接大会以及科技、质量、标准、统计信息等多个全国性专业性的会议活动。
北京、天津、河北、广东等区域性行业协会,都根据各地实际和京津冀、“一带一路”等规划部署,采取了“十二五”中期评估、建立联合创新联盟等措施,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目前,行业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效。产业结构朝着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向调整。汽车、环保设备、基础件、仪器仪表等利于民生等子行业,增速明显快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现代制造服务业和两化融合进程提速。越来越多的企业由“硬”产品生产者向“用户完整解决方案”提供者升级,部分企业着眼于世界市场,利用全球资源,开始探索网络化运营等新兴商业模式,并逐步取得成效。产品结构升级取得新进展。机床行业1-11月累计出口额增长21.35%,其中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增幅达28.04%和24.93%;汽车行业主营收入增幅高于产量,利润增幅高于主营收入,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速,1-12月产销同比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1-11月,机械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一般贸易出口21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69%;加工贸易出口1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85%。
3、抓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2014年,中机联发挥综合优势,组织完成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三个项目的年度决算报告的编报、审查和报送;召开了6个项目35个课题的中期检查总结、课题论证评审等会议;报送14项“十三五”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建议。配合财政部等部门,开展了国有资本基金装备制造业项目的后续项目补充和指南编制的完善工作,仅此项工作为企业争取政策支持资金约17亿元。组织上报了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相关修订及新增项目88项,开展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征集及前六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目录更新工作。组织承担了政府部门委托的信息时代制造业创新能力培育和构建等近20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发挥专业专家优势,坚持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协调服务中做好服务。一年中,先后配合政府部门完成了安徽响水涧大型抽水蓄能机组自主化研制验收、天然气长输管道关键设备自主化产品的研发组织、鉴定验收和推广,煤炭深加工关键设备自主化发展规划、技术路线以及示范项目关键设备国产化的可行性论证、技术方案审查,核电站关键泵阀等配套设备首台(套)自主化研制的组织协调等工作。
行业组织作为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始终围绕高端创新、基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开展服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坚持在创新投入、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艺提升等方面下功夫,有力支撑了行业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近年来,高端主机配套基础产品国产化有所突破,液压系统、轴承、数控系统、特种专用材料等相继传出可以替代进口的喜讯。
4、着力夯实行业基础工作。科技工作按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开展了第五批机械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批准建设项目30个。至此,行业创新机构已达218个,其中147家通过验收并正式挂牌运行。一年中,组织评审出行业科技奖373项,推荐国家科技奖14项,组织行业科技成果与新产品鉴定308项,推荐12项新产品列入国家重点计划。推荐中国专利奖4项,3项获优秀奖。推荐“杰出工程师奖”候选人25名,获奖13名。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各3名。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计划2015年度项目10项。组织绿色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筛选出21项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已报科技部。
标准工作2014年共列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计划项目945项,审核报批行业标准798项,国家标准283项。完成了59个全国标委会和分会的换届及52个标委会与分会委员的调整工作。主导制定了《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器设备的安全电动控制阀和执行器的特殊要求》等29项国际标准。江苏牧羊集团成功申请成立了新的ISO技术委员会,承担了秘书处工作并出任主席和秘书职务。起重机械、内燃机、紧固件、泵等领域的15项国家标准英文版翻译工作已启动。
质量工作受政府委托发布了机械工业诚信体系建设意见。启动了第二届优质品牌评选表彰工作,现已有100多家企业建立了品牌工作体系,推荐了10家企业申报国家质量奖,7家企业参加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工作,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和商标总局的认同。成立了工信部批准授权的品牌经理培训机构,培养了40名学员。组织开展了46家质检机构的复评审和22家质检机构的监督评审工作。组织24家质检机构和企业实验室开展了内燃机等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举行了机械汽车行业认可实验室管理技术工作研讨会。筹备组建了33家单位参加的“中国汽车摩托车检测认证联盟”,组织规范了汽车摩托车实验室评审。开展了机械汽车行业计量技术资源调查,发布行业计量校准规范19项。对8类产品的许可证检验机构进行了复审,审查上报了5类产品153批549个企业生产许可证及72批101家不合格生产认证资料。对19家单位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质进行了审查。举办了多期各类质量人员素质、资质、理化检验、理化质控系统、压力管道设计及其审批人员资格培训考核等相关培训班,培训人员超过1000人,并获得相关资质证书。
人才工作整合了行业培训与教育资源,组建了行业人才培养联盟,开展了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现状调研和加快培育的课题研究。受政府委托,组织了两期专业技术人员高研班,组织开展了18个赛项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机冶建材工会等单位组织了两届行业技能大赛,开展了一线工人的科学技术奖评审和劳动竞赛等活动。在各地行业协会和相关专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与人社部联合开展了行业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活动。
5、为开拓两个市场提供服务。会同工程机械、重型机械、内燃机、印刷机械、模具等协会,共同参与政府部门《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的调整工作,提出了修改意见;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了33份行业或产品技术咨询研究报告。就我国煤层气开发用压裂设备免税问题进行了专家论证,反映了机械产品进出口贸易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中韩自贸区协议涉及机械产品的关税减让等政策建议, 提交了2015年机械产品海关税目调整建议。对享受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免税进口政策的200多家企业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绩效考核,下达了2014年免税计划。参加了WTO对华第五次贸易政策审议、中美欧投资协定谈判负面清单建议方案等工作会议,为促进行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组织召开了机械高端产品国产化遭遇境外竞争对手打压案例座谈会、贸易救济与维护产业安全问题研讨班,加强了产业损害预警信息报送,得到了商务部肯定。
为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了对外交流合作。据统计,受委托全年为156个团组、1604人次出国境以及18个国家和地区3200多人次来华进行了外事服务。通过互访、展会及活动等方式,加强了与德、意、墨、加、澳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交流。通过“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平台,开展了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韩国、台湾等相关组织的联系联络,组织举办了海峡两岸机器人产业合作论坛。主办海西汽博会、中国国际机器人展等10多个展览和论坛。粗略统计,去年一年全系统举办各种展览展会50个,举办国际论坛近百个,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服务。目前,国际化的汽车展、机床展、工程机械展、印刷器材展、铸造展、轴承展、仪器仪表展等,参展观展的人数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已跻身于世界名展大展的行列,深受企业的欢迎。
广大企业纷纷加快了“走出去”步伐。中机联会员中的国机集团、潍柴、徐工、柳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秦川机床、北一机床、山推、吉利等企业,都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并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6、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为谋划好新一轮发展, 中机联于前年开始酝酿,去年着手开展了“十三五”规划制定工作前期研究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政策等调研。组建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编写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并于9月份启动了编制工作。经研究,已初步确定编制1个总体规划、22个专业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各项工作正在按计划和进度有序开展。在近期调研中,我们已了解到电工等很多协会已经召开了启动会,印刷等协会已经形成了技术路线图,机床等协会已经有了较清晰的规划大纲,大多数单位都已经行动起来。
7、努力提升协会建设水平。2014年,中机联顺利完成了理事会和党委换届工作。按照章程加强了内部治理,受委托认真履行了代管管理职能,大力推进了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和社团文化建设,巩固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管理提升活动成果,及时组织协会、事业单位换届改选和人事调整工作,加强财务预算、决算和审计工作,加强报刊媒体管理,团结带领系统各单位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主动适应深化改革新形势,做好行业协会商会、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工作。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驻会领导务虚会、会长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在行业及本部的会议上进行了宣传讲解,强化改革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出了保持思想不散、阵脚不乱、工作不断的工作要求,强化了综合与专业配套、点与面相结合、共同推进工作的机制方法。积极参与了脱钩改革的方案制定、重要政策的研究讨论、参与并配合了多部门的调研。牵头组织了部分行业协会向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反映了诉求,一些实质性的意见建议得到重视。目前,正在密切关注改革动向,抓紧做好各种预案的准备工作。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感到距离行业和会员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在推进实施“十二五”规划和行业转型升级工作中,工作力度还不够大,工作抓得还不够实;深入基层了解需求,特别是深入困难企业、困难行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及时有效;整合资源、联合带动会员同步发展,以及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还满足不了需求;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工作作风还有待改进和提高。这些问题我们要在新一年的工作中加强和改进。
二、机械工业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纷繁复杂,全球经济复苏疲弱态势没有明显改观。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进行了深刻剖析。科学认识、准确研判面临的形势要求,对于实现机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准确把握机械工业发展基本趋势
新形势下,机械工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加大对制造业的关注和支持。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与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各国纷纷把振兴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美国先后发布“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预算投入29亿美元用于支持创新制造工艺、先进工业材料和机器人技术研发,将美打造成制造业“磁石”;德国发布保障制造业未来的工业4.0计划;英国投资4500万英镑支持9个创新制造中心建设;法国提出工业占欧盟工业附加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13%增至2015年的15%;许多发达国家把先进制造业从境外收缩回本土,并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巴西、印度也相继公布了《工业强国计划》、《国家制造业政策》,印度拟通过制造计划,在2030年前,每年创造出1200万个新工作岗位,并将印度打造成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二是我国机械工业处于重大历史机遇期。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机械工业已经具备了独特的国际比较优势。产品门类齐全,加工制造能力巨大,并具有较强的性价比优势。核电、大型水电、火电、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大型起重设备等一批高端装备,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相对薄弱的机床、农机、基础件等行业中的部分产品,也具有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为实现机械工业由大到强奠定了基础。2015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工作部署,将计划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启动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将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对西部、中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了项目建设和发展意见;将加快推进京津冀、“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将在农业技术装备、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燃气轮机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和智能制造重大项目,为机械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同时,我国经济正从贸易大国向对外投资大国转型,正大力推动高铁、工程机械、汽车以及钢铁、水泥等成套设备走向世界,也将带动一批机械配套及零部件企业。而世界经济整体上尚处在危机后的修复阶段,这为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并购和吸引海外人才提供了难得机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为我们以较低的价格获取能源资源,降低国内生产成本提供了大好机会。目前,中国正在全球50个国家建立118个经贸合作区,其中有77个处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3个国家,将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产业集聚的平台。
三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趋加剧。我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现值美元计算约为美国经济规模的55%,约是日本经济规模的两倍,实际超过德、法、意三国合计的经济规模,也是另外三个金砖国家经济总量之和的1.5倍。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的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我国因规模体量大、产品附加值较低以及缺乏国际市场话语权,往往在贸易摩擦中首当其冲,成为最大受害国,机械工业也成为了“重灾区”。据统计,2014年,国外对我国机械工业发起5起涉及对耕作机、风力发电机组铸件、履带式推土机、取向硅电钢、石墨电极等反倾销反规避调查。可以说,无论从时间、数量还是产品覆盖面分析,均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
四是产业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态势。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孕育兴起,德国将通过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虚拟制造信息技术与实体制造技术融合,实现智能制造。美国提出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重塑制造业竞争力。欧盟将启动“火花”计划,到2020年投入28亿欧元用于研发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项目,涉及制造业、农业、医疗、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以增强欧洲工业竞争力、确保在全球的领先地位。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日益强化,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正成为加工制造和产品性能的必然要求。
2、科学认识新常态下我国机械工业的主要特征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趋势性变化。新常态下的机械工业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是行业运行进入中高速增长期。据统计,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十五”期间平均增长24.41%,“十一五”平均增长27.9%,2014年1-11月累计回落到9.65%,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步入了8%-10%左右的个位数增长;实现利润总额由“十五”期间平均增长32.31%,“十一五”平均增长39.71%,回落到2014年1-11月的11.24%,从趋势上看步入个位数已成必然;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由“十五”期间平均增长19.98%,“十一五”平均增长18.18%,回落到2014年1-11月的7.90%;其中出口由“十五”期间平均增长23.22%,“十一五”平均增长19.87%,回落到2014年1-11月的7.79%的个位数。数据表明,中高速增长将成为我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的新常态。
二是市场需求结构出现新变化。随着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对机械装备的需求总量,已由持续火爆转变为持续趋缓。数据显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由“十五”平均增长22.44%、“十一五”平均增长20.24%,回落到2014年1-11月的12.50%。致使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意愿不足,由“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37.98%、“十二五”前三年平均增长27.85%,降至2014年1-11月平均增长12.4%。同时,投资类需求比重下降,消费类需求比重上升;传统产品需求下降幅度大于新兴产品;增量需求即新建工程带来的需求下降,存量需求即在役设备更新保养带来的需求上升。技术和服务对增长的贡献度明显上升。如电工、重矿机械、工程机械、机床等行业,随着需求增速趋缓,经济增速通常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再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发展较快,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课题。目前,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机械工业结构调整面临着新的课题。从行业结构看,主要分行业同步增长态势正在分化。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农机、汽车、制冷空调设备、环保机械等,与提高机械全行业自身素质相关的仪器仪表、基础件等行业,发展机会多增长快。而与重化工业、外延增长方式相关的重机等行业增速趋缓。同时,在国家政策导向下,行业资本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等,都出现了新的趋势。民营企业在全行业的占比持续上升;东部地区比重降低,中西部地区比重上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影响越来越大,新兴产业、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现实中,机械产业产能结构性过剩是最大症结。主要是低端过剩,高端不足,优质增量缺乏,且技术支撑较弱。一些分行业如通用产品普遍过剩,个别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30-40%。同时,产业集中度低,发展质量不高。2014年1-12月,机械产品累计价格指数已连续35个月低于100%。加快实现存量调整、增量做优与提质增效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是创新驱动成为发展新引擎。近年来,机械行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走高。企业应收账款占同期流动资产的比重高达30%以上,有的发电设备企业达到60%以上。困难形势下,机械工业保持平稳健康增长靠的是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据统计,行业科技发明和科技进步奖成果逐年增加。“十二五”前四年申报与获奖的科技进步奖奖项,与“十一五”前四年同比分别增长46.1%和42.3%。科技成果与新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十二五”前四年与“十一五”前四年同比增长36.5%,对行业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一批高端零部件和主机装备国产化取得突破,液压系统、高速(精密)轴承、数控系统、特种专用材料等相继具有了替代进口能力。
同时,随着科技发展与产业的优化升级,企业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不断健全,行业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机制、管理等软实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已有14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多个技术创新联盟,在行业技术创新中发挥着作用。机械产品国内市场满足率稳定在85%左右,主要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创新已成为机械工业发展新引擎。
五是国际化经营渐成大趋势。近年来,机械企业国际化经营理念不断增强,面向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一批企业注重引资引技引智,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或开展合资合作,进行国际化经营,借船出海取得成效。一批企业成功走出国门,在国外境外建厂,建立研发基地和销售网点,或进行并购形成竞争新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品牌,在国际化舞台上崭露头角。多年来,机械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全国始终占有相当比重,2013年机械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为16.14%,2014年1-11月占16.74%,而且出口贸易结构有了可喜变化,产品从单机向成套装备和生产性服务等转变。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国际化经营成为行业新一轮发展的大趋势。
3、主动适应新常态新要求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新要求,是引领行业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强国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一是推进增长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科学认识增长速度的回落,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遏制重复建设与同质化、低水平产能扩张;坚持走以质取胜、品牌制胜的发展之路,提高产品美誉度和经济附加值;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商业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全面推进产品技术升级换代,培育竞争新优势;内部挖潜,降本增效,推动机械工业步入质量效益型增长轨道。
二是推进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强化企业研发的保障能力;依托国家重大技术工程项目,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拓展高新技术及科技型企业覆盖面;加强重点、新兴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进体制机制与管理创新,提升竞争软实力。
三是推进产业结构由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和智能、绿色制造转变。要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化解淘汰过剩及落后产能,发展安全节能高效产品,推进存量调整,增量做优;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力争使资源消耗、环境负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服务业,延伸产业链,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机械工业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成套服务转变,推进机械产业产品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四是推进发展模式由整机先行向更加注重夯实基础转变。要加快改变重整机轻配套、轻基础技术工艺等认识偏差和工作现状,持续把夯基础落到实处;以提升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发明拥有量为着力点,以加强共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瞄准替代进口的基础技术及产品实现重点突破;更加注重新工艺、新材料研发改进和关键零部件配套发展,全面提升制造水平和层次;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通过协同创新支撑主机发展。
五是推进市场运作由以国内为主向“两个市场”并重转变。要运用国际化视野和战略眼光,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谋划行业和企业发展;针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谋划对外投资和过剩产能转移等策略,探索全球市场运作新模式;学习借鉴海外兼并重组的成功经验,运用有利政策和多方资源,调整布局,奠定发展新基础;发挥成功企业的先导作用,不断优化提升产业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带领更多企业走出国门,构建机械工业开放发展新格局。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促进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工业升级版的大背景,是我们思考谋划行业和企业发展不能偏离的大原则大逻辑。全行业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和判断上来。要自觉按照新常态的要求分析研究本行业本企业的问题,分析要深要细,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既要按照重点领域、重点产品进行细分,也要剖析变化和问题的深层次成因;既要看到宏观政策环境带来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又要看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适应和困难问题,努力做到对形势动态把得准,对问题不足理得透,对前景方向看得清。要通过学习和研究,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行业意识与历史责任感,坚定深化改革、迎接挑战、持续推进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汇集建设机械强国的智慧和力量。
三、2015年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三五”起步奠定基础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在经过调研和听取了老领导与部分会员的意见后,确定今年行业工作的总体思路不做大的调整,重点围绕“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起步的各项工作,持续抓落实、抓创新、抓实效。
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制造服务业为新增长点,持续推进稳增长、攻高端、夯基础、强管理,加快提质增效升级,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为“十三五”起步奠定基础。
主要预测目标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速8%左右;利润增速10%左右;出口创汇增幅6%左右。
重点工作任务是:
1、全力稳增长保全局。要主动适应行业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的变化,着力做好调查研究,加强对行业运行情况和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特别是对一些重点行业、困难行业和企业,要进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把握动态。要重点针对新常态下行业的市场需求、“十二五”收官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广泛调研,提出相关的工作建议。要加强对行业经济运行的分析和预测预警工作,加快预警平台建设,坚持经济运行会商会、重点企业联席会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形式,加强咨询服务和信息沟通。要通过联合的方式,加强对重点专题的深度分析研究和预测,适时提出引导性的思路意见。要加强对企业诉求的听取收集和整理,充分发挥中机联和各专业协会的优势,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同时,要加强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和市场信息的通报和宣传,适时发出行业的主张和建议,动员全行业的力量,努力实现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2、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要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对传统产业向中高端改造提升进展情况进行摸底。如各分行业分化加剧的动态趋势,产能过剩和落后产能的表现形式和布局状况,重点行业要细分到产品;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进程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落实情况;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进展和成效,以及高端材料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等情况,要把情况搞清,问题找准,与企业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要按照新常态的要求,结合“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工作重点和任务目标进行评估, 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改进和落实的具体措施。思路要新,措施要实,办法要管用,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要主动对标国家和政府部门新一轮的工作任务,依托高端制造等专项行动部署,针对重大技术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重大武器装备等,调整着力点,确定目标方向。要大力推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通过总结典型经验、查找差距、加强咨询和推广服务、开展高层次专业论坛等渠道,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产业链延伸、附加值提升。要更加关注民生、“三农”等消费需求增长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及“一带一路”等发展契机,挖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积极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信息,加强协调,开辟渠道,创造条件。努力在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优胜劣汰,提高产业集中度,主动压缩落后产能,稳妥化解过剩产能等方面做好服务。
3、大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要持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平台建设,着力在培养创新能力、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协同创新、扩大覆盖面等方面有新的进步。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和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为重要支撑,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新型传感器、3D打印等新技术,努力提高机械工业的生产、装备、产品、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要紧紧依托智能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等国家重大专项,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力争取得关键领域的实质性突破。发挥机器人产业联盟和产业协会的平台优势,围绕促进技术创新联合、先进示范工程应用推广、产需对接、产业布局调研咨询等做好服务,防止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和无序竞争,引导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按照工业强基的行动部署要求,发挥中机联与基础性专业协会联动的功能作用,创建产业基础技术平台,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零部件、共性基础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研发应用,夯实产业基础,防止“空心化”问题发生。要以推广应用标准体系为重要抓手,加快基础制造、智能制造、农业环保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努力提高国际化标准水平,提高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要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和新产品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提升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能力。大力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控制、质量信用评价与品牌推进战略,促进机械产品质量品牌不断上水平。
同时,要高度重视转型升级中的软实力建设,在加强管理、培育人才、文化建设、打造自主品牌等领域,按照已经颁发的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有效运用服务工作平台,逐一抓落实,抓创新,抓实效。今年要普遍进行一次会议落实情况的调研,根据实施情况,提出进一步推进“三抓”的措施意见。
4、积极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要瞄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扎实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产能转移。对在跨国跨境成功并购、高端技术研发的有效运作,海外开拓建厂和设置技术研发机构等成功案例,要组织力量进行经验总结加以推广,推动企业探索创新“借船出海”、“联合出海”等商业新模式。要借助国家鼓励政策,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工程机械、自主品牌汽车以及成套装备走向世界,为产业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创造条件。要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争取更多的手段和条件,充分运用外贸进出口服务的多种渠道,及时提出鼓励机械产品扩大出口、合理进口等政策建议,为企业服务。要运用好国家有关部门授予的资质等有效资源,加强行业间的联合合作,为企业引资引技引智牵线搭桥、开展咨询。为维护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努力在应对贸易摩擦、法律诉讼、反倾销、产业预警、政策解读、法律培训等方面开展服务。积极引导企业提高外向型经济意识和国际化水平,自觉规范行为,提高防控各种风险的能力。要依法规范各类展会、论坛、国际交往等活动,完善各类业务性国际交流平台,加强资源整合,改进合作方式,提高质量水平,扩大国际影响,促进行业发展。
5、切实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充分总结“十二五”工作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政府部门,主动争取参与、承担相关规划的调研起草等工作,把行业主张纳入国家规划、政府工程,争取将行业规划上升为国家意志。在规划编制中,注意统筹考虑机械工业新常态的特点和趋势,瞄准强国目标,坚持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行业的主要矛盾和亟需突破的问题,集中提出解决的思路办法和途径,使规划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有关规划编制工作,会上安排了专题报告,在此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把编制机械工业“十三五”总体规划和各专业专项规划,作为今年行业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使之成为今后五年行业工作引导性的发展蓝图,成为协会做好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为行业与协会新一轮的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6、努力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创新。面对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趋势,我们要主动适应,自觉增强改革意识、机遇意识,转变观念,凝聚共识,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改革。要坚持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按照依法设立、自主办会、民主办会、服务为本、行为规范、自律发展的要求,加强内部治理和自身建设。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与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重要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从严治党,加大反腐倡廉建设力度。要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保持职工队伍思想稳定,阵脚不乱,工作不断。要进一步增强行业观念和大局观念,坚定越是改革越是要珍惜和强化“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的理念,使协会改革更有利于行业发展,更有利于自身建设。要继续巩固和发展综合与专业配套、条与块结合、点与面相联系、有分工、有合作的行业服务体系与工作格局,保持行业不散。新形势下,更需加快推进资源优化组合,构建更加有效的行业工作新业态。对改革的相关情况,中机联将及时向大家通报,并注意发挥好综合优势,同会员单位一起, 按照改革要求,以积极稳妥的态度扎实推进改革,顺利实现平稳过渡。
以上讲到的重点工作,有的是中机联要做的,而大量的工作是要靠各会员单位,特别是各专业协会学会、区域协会和广大企事业单位共同来做的。面对行业和协会发展的双重任务,中机联将更加注重强化法制观念和责任理念,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办会,加强规范性、自律性;更加注重改进工作作风,面向基层,面向会员,使工作下沉,服务落地,加大为会员的服务力度;更加注重发挥综合性协会的作用,在联合、组织、协调等方面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在抓落实、抓创新和做好精品服务上下功夫,与广大会员一道,努力为实现“十二五”收官、“十三五”起步尽职尽责做好服务。
同志们,新一年的工作已经展开,形势催人,时不我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振奋精神,坚定信心,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为建设机械制造强国和早日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