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

河北省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

供稿单位:教务处 查看人次:4389 发布日期:2013-12-02 分享到: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的通知》(国科发计[2013]381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规划建设河北省重大创新基地,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中重大创新基地是指以实现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为宗旨,以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以及创新链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实现重大创新和整体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与扩散为目标,设施先进、人才优秀、运转高效、具有一流水平的新型创新组织。河北省重大创新基地既是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排头兵,也是国家多层次创新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形势与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建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机构和基地。截止目前,拥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8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5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10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8家,国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34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5家,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家,产业化基地76家,农业科技园区38家,创新型企业127家。还搭建了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科技文献与自然科学数据信息服务、实验动物科研与供应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这些创新载体有力地支撑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封闭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整体创新能力不强,能够形成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创新机构不多,难以满足我省战略和区域重大创新需求,更难以在国际竞争、区域竞争中形成优势。

在建设创新型河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解决我省经济增长质量低,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发展速度低、经济开放度比较低、城乡居民收入低和环境治理压力大的问题,全力打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大力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都要求把创新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此,通过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化、产业化等创新链各环节的整体规划,加快部署建设省重大创新基地,对进一步集成优势创新资源,建立开放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扩散,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支撑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核心技术、核心区域、核心产业为重点,充分集成现有创新载体的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协同创新,构建一批具有河北优势特色、设施先进、人才优秀、运转高效、竞争力较强的重大创新基地,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与扩散,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基本原则

——促进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创新载体作用,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化、产业化等创新链重点环节的创新互动,形成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提高开放水平。以社会化思路、开放性思维设计、建设和管理创新基地,完善激励措施,吸引、汇聚和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加强跨区域、跨行业协作创新,促进向全社会开放服务。

——增强支撑能力。统筹基地人才项目发展,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加速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扩散和应用,支撑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和传统优势产业“有中生新”。

——对接国家需求。面向国家战略目标,依据河北优势创新领域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建设一批具有河北特色的国家和省重大创新基地。

(三)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部署,“十二五”中后期,充分依托现有创新基础和条件,围绕服务于全省重大工程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农业和县域特产业集群的需求,部署建设13-15个省级重大创新基地,力争参与1-2个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

2020年,引导现有创新载体围绕创新链合理建设、明确定位、有序发展,基本完成省级层面重大创新基地布局。全省重大创新基地数量再翻一番,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三、总体部署和建设重点

(一)总体部署

省重大创新基地建设的总体部署:一是继续完善现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各类创新载体按照各自功能要求有序发展。二是立足于河北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选择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基础条件好的创新载体,部署建设一批省级重大创新基地,构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紧密衔接的协同创新体系。三是创新运行与管理机制,组织重大创新基地集聚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和效率,积极参与国家级创新基地建设。

现有创新载体是建设省重大创新基地的主要依托,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研究实验基地建设,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二是继续加强国家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大力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能力,大力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三是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产业创新服务基地的协调发展,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为各类创新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四是进一步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完善建设布局,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开放与共享,提高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能力。

(二)建设重点

按照上述部署,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争取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创新基地2个层面有所突破。

1.着力打造国家级创新基地

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试点工作部署,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在河北具有相对优势的生物技术与产业、新能源技术与产业、钢铁技术与产业、农作物种质改良等领域,着力打造国家级重大创新基地,为省重大创新基地建设提供先行示范。

——生物技术与产业领域。以生物医药为重点,依托核心企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等,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无缝链接,建成一批新药创制孵化器、新药创新研发平台,培育新药筛选与评价、新型制剂及辅料、现代中药组份质量控制、重大专利药仿制和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创新体系。

——新能源技术与产业领域。以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智能电网三大产业链为重点,组织协调关联企业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前沿核心技术研发和系统技术集成,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创新基地。

——钢铁技术与产业领域。依托核心企业,通过关键技术识别、产业需求描述、技术路线选择等手段整合创新资源,重点研发非晶合金、高性能高速钢、高性能模具钢、高硬韧耐磨损钢铁合金、高纯生铁等高精度、高质量产品深加工技术,推进高性能特种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力争跻身国家钢铁技术与产业创新基地。

——节能环保技术与产业领域。以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装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和装备,高效照明技术和装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污水处理和水生态修复技术和装备等为重点,结合河北环境污染治理、工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技术突破,形成国家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农作物种质改良领域。以节水高产优质小麦玉米育种技术突破为核心,加强育种平台和繁育基地建设,促进优质高产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打造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市场推广、风险承担、融资保障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创新产业链。

——公共安全技术与应急产业领域。以雷电灾害防护技术与装备,重型救援技术与装备,通用航空器技术与装备制造,应急电子、通讯、照明技术与装备,移动通讯卫星研制及应用,软硬件规范及产品标准化研究与开发,卫星通讯与北斗应用,特种救援装备研究与开发,应急医疗技术与装备为重点,加快引进国家骨干科研院所和重点央企,形成全国重要的公共安全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基地。

2.加快建设重要领域省级创新基地

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指导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省重大创新基地。

——建设面向重点工程的省重大创新基地。围绕未来一个时期海洋、能源、输水、交通、通信、防洪等重大工程建设,以智能电网、码头泊位、中线引江、邯黄铁路等建设项目为重点,增建一批工程技术领域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二五”期间启动建设电力工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省重大创新基地。

——建设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省重大创新基地。紧紧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技术系统集成,完善贯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集成各类创新载体,部署建设若干省重大创新基地。“十二五”期间启动建设太阳能、智能交通装备、卫星导航、数字产业等省重大创新基地。

——建设面向传统优势产业的省重大创新基地。面向支撑钢铁、化工和装备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重大新产品、绿色制造技术及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节能减排技术及装备等的开发、推广与应用,部署建设若干省重大创新基地。“十二五”期间启动建设钢铁、高端装备等省重大创新基地。

——建设面向农业的省重大创新基地。围绕农业产业化、工程化、机械化、城郊化等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领域,组织开展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用化学物质产品替代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积极进行成熟科技转化和成果推广。进一步加强农业良种繁育、农业工程技术、农业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搭建完善配套的农业技术开放合作平台。“十二五”期间启动建设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农业装备等省重大创新基地。

——建设面向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省重大创新基地。围绕支撑服务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并以此为平台,引进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吸引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二五”期间启动建设玻璃、复合材料、特色种养殖等省重大创新基地。

四、建设方式

为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创新载体的作用,集成创新载体的优势资源,将河北区域内的国家、省、市和县四个层次的创新资源和载体,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创新机构、相关企业和中介组织等五类主体,按各自在创新链上的功能定位有序衔接,推动其互动与合作。

省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可采取如下三种建设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由设区市、县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建重大创新基地,以区域内最具创新能力的创新主体为核心,探索新的科技管理机制,加强科研基础设施与科研条件建设,引进高端研究人才推进创新要素集成和链接,形成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同向创新的跨区域技术创新联合体。联合体内部,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研发、转化、应用和推广工作。

二是企业主导由一个或几个具有共同创新需求的骨干企业,采用纵向、横向联合协作的方式,吸收一定区域范围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创新机构、同向企业、中介机构参加,共同组建省重大创新基地。探索建立以理事会制度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制定并完善开展协同创新的管理制度,采用市场机制组织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三是联盟牵头。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牵头组建重大创新基地,建立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协议,制定组织管理章程,形成以联盟决策机构和常设执行机构为中心,以各家实体运行的分基地为网络节点,地理上相对分散,体系上高度统一的合作创新组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管理

1.建立省市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省科技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加强重大创新基地建设的统筹协调,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制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规范发展。加强对基地所在市县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积极性,形成分工协作、上下沟通顺畅的工作合力,共同推动规划实施,保障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对重大创新基地建设的全过程管理。省科技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形成决策、监督、评价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一是制定立项、认定、评价与考核的标准与指标体系,引导基地建设集成优势资源,不断提高运行效率。二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建立由国内外一流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对重大创新基地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开展咨询、评审、论证,建立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和制定有利于重大创新基地运行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运行监测和监督制度,加强对创新基地运行状态的跟踪和监测,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创新基地内部运行与管理机制

建立与省重大创新基地定位与目标相适应的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省重大创新基地要建立常设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构,积极探索理事会、董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决策与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决策管理制度,形成分工明确、运行规范、运转协调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省重大创新基地内部管理制度,根据创新基地发展要求和组成模式,按照“权责对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健全基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开放、流动的用人制度,探索建立基地成员单位资源投入、利益分配等制度。

(三)创新投入机制

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重大创新基地建设的投入。各类科技计划、产业创新计划、引进培养高端人才计划等项目安排要优先向省重大创新基地聚集,支持省重大创新基地通过承担国家、省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任务,集成优势创新资源,形成持续创新能力。探索形成财政资金投入与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引导和激励基地成员单位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投向重大创新基地建设。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重大创新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主动加强与现有各类人才发展规划、计划和工程的衔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创新载体的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吸引世界各国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产业化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为重大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撑。

(五)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要把开放创新作为河北重大创新基地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要挖掘合作潜力,积极开展与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学术组织的交流合作,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二是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和领域,快速提升重大创新基地科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进一步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与管理经验,打造开放互动、机制灵活、管理先进的创新高地,促进高端要素向重大创新基地聚集。

来源: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发布人:
审核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