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转向应用技术型:难点与突破
地方本科转向应用技术型:难点与突破
供稿单位:高职研究所 查看人次:4032 发布日期:2014-11-14 分享到:编者按:
国家既已做出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决策,地方政府和部分本科高校应切实提高和统一认识,积极采取措施,克服种种困难,寻找突破点,这是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本科院校,不能再“黑板上种田”
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意味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决策。
转型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可以极大地缓解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不仅仅在于可以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做好技术技能人才储备,还不仅仅在于可以为那些希望继续就读的中专、专科学生,以及需要继续学习的社会成员提供一个通道,更为重要的是,它将逐步改变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长期以来的“黑板上种田”式教学方式,而且可能将彻底改变某些本科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学与实践脱节、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不良局面,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尤其是将逐步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学轻术”思想,引导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造。
困难重重,必须面对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并非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其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要求不十分匹配。因此,转型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而且,有些问题可能是短时期内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困难之一: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除“985、211高校”以外,我国其他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没有国家层面的引导性定位,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将自己定位为学术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即使有些学校表面上不说,骨子里也是默认自己为研究型高校,最起码也是教学研究型高校。而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研究型或学术型高校代表着“高层次的大学”,也是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竞相追逐的目标。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似乎意味着这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将告别自己内心默认的学术型或研究型,告别社会大众心目中的所谓“高层次”院校。因此,有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对于转型并不十分情愿,担心影响学校发展。认识的不到位以及认识程度的不一致,尤其是某些校长、院长的认识与国家决策的不一致,势必阻碍部分普通高校转型发展。而如果仅仅考虑某个地区或某所院校的小集团利益,也会贻误来之不易的、加快发展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的大好时机。
困难之二:课程问题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其课程设计,一方面要与专科院校有所区别,否则将导致“专本”难辨;另一方面,大部分课程要与学术型或研究型院校的课程有所区别,否则将与现有地方本科院校无异。根据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上,很多课程淡化学科体系,充分体现岗位和职业需求。
从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现有课程设置状况来看,基本是按照学科逻辑设计的,而不是按照职业或岗位需求的逻辑设计的。因此,部分本科高校要实现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必须在课程设计上有所改变,多数课程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职业和岗位需求来设置。
然而,众所周知,课程开发并非一日之功。所以,课程设置问题无疑是转型高校必须面对且无法回避的一个难题。
困难之三:师资问题
无论从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实践来看,还是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实践来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办好应用技术型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之所以效果好、有名气,原因之一就在于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其师资队伍中的教授必须具有五年实践工作经验,且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另一方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
从我国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来看,因为其办学定位不在应用,所以,总体而言,“双师型”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尤其是像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那样,既有博士学位又有五年以上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微乎其微。
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新进校人员到企业培训、制定有利于吸引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政策、选派在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
困难之四:实践问题
根据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企业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的主体,政府通过出台减免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确保学生的实习实训,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但是,从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实习实训来看,企业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多数高校的实习实训效果不够理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实习实训是非制度性的,仅仅依靠亲戚、同学、朋友关系来维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要确保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确保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顶层制度设计,通过建立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减免税收制度以及其他相配套制度,用制度保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改变非制度因素维系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的局面,保证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进而保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困难之五:科研问题
从理论上讲,应用技术型高校如果不具备科研能力,无异于高职高专院校,或者说与高职高专院校区别不大;如果应用技术型高校具备科研能力,但其科研定位于基础研究,那么,它与以往的研究型大学或学术型大学也不好区分。因此,我们认为,应用性科研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区别于学术型高校和专科层次院校的基本特征之一。
资料显示,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都十分重视科研,尤其是应用性科研。而且,某些应用技术型大学,其科研实力相当雄厚,表现不俗。德国的许多应用技术大学,在科研上有与学术型大学分庭抗礼之势。
但是,从我国非“985、211高校”来看,其整体科研实力与实效不容乐观。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整体科研实力与其他本科高校相差甚远。因此,要实现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必须在科研尤其是应用性科研上下功夫。
困难之六:观念问题
最近几年,一方面,国家积极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随着许多企业出现“用工荒”,以及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许多家长和学生逐渐认识到要学有一技之长。因此,职业教育的地位有所提升。
但是,总体来看,由于受传统“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加之职业类院校毕业生待遇总体不高,尤其是有些工作岗位环境不善,所以,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整体社会地位并不高。由于认可度不高,所以部分家长和学生可能不会选择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以至于影响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招生和发展。
因此,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在薪酬上,应该根据国家和企业需要,应避免院校身份歧视,这样才能逐渐改变社会各界对这类院校的偏见,才能彻底改变这类院校的“二流院校”形象,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选择应用技术型高校。
转型中还存在缺乏办学标准、缺乏分类评价标准,以及可能出现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但这些问题相对于上述问题而言,都是非本质性的问题,也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而上述六个问题,尤其是观念问题,是在短时间内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但却是必须极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否则将严重影响和制约转型进程。
(来源:光明日报)